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湖南株洲种植什么药材(国医节里“把脉”株洲中医药业)

时间:2024-03-09 02:22:43

点击:

国医节里“把脉”株洲中医药业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

或许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节日,但它已走过92个年头。

中医药是中国国粹,文化瑰宝。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2000多年里,中国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正是中医药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在西医的冲击下,人们似乎淡忘了中医药。可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慢郎中”成为“急先锋”,大显身手。从“治病”转向“治未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正在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来了,株洲是否做好准备?有哪些优势?未来朝哪发力?……本期《社会周刊》为您剖析,只求管中窥豹,见微知著。

国医节里“把脉”株洲中医药业

湖南省首届中医药科普大赛株洲赛区比赛场景 杜方江/供图

为何抢抓?

“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最好的时候”

一年之计在于春。

3月18日,2021年度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全力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今年我省的中医药发展事业怎么干?一目了然。

就在78天前,一场更高规格的盛会——全省中医药大会,让我市不少中医人心潮澎湃。当天,省委书记许达哲出席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讲话,省政协主席李微微出席。

“牢牢把握我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础优势,自觉将中医药发展融入‘三高四新’战略,让中医药在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动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会上,许达哲书记为湖南擘画了一张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致力于推动株洲中医药事业发展数十年,省直中医院院长徐伟辉感到前所未有的时间紧迫、干劲十足。

“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候!”徐伟辉坦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考,古老的中医药交出了漂亮答卷,让世人刮目相看。这两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不少重要指示。如今,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助推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措施,释放政策红利。

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株洲有何底气抢抓这一机遇?

“株洲的优势在于人和、地利。”市卫健委党委书记张纯良直入主题。

何为人和?炎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安寝之地,神农氏亦是中医文化的始祖,在全球华人圈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地位。经过千百年的影响,在株洲,中国传统医学“食药同源”和“治未病”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顶着神农福地这个光环,株洲发展中医药事业可谓师出有名。”张纯良说。

再来说地利。株洲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拥有得天独厚的中草药种植条件,境内连绵不绝的罗霄山脉更是“华中地区中药基因宝库”。

数据显示,湖南省是全国第二大中草药资源省,仅株洲境内就有各类中草药1610种,其中植物药1546种,动物药58种,矿物药6种,其中常用中药273种,这些山里的“宝贝”为我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国医节里“把脉”株洲中医药业

在省直中医院的中医传承创新诊疗中心, 中医专家正在为就诊者把脉 刘琼/摄

现状如何?

株洲打好了“四张牌”

手握“好牌”的株洲并未误了“春光”。这些年,我市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时多管齐下,搅动了“一池春水”。

中医药基层服务网络建强建优

3月19日,记者走进天元区泰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只见古色古香的大厅内飘荡着一股浓郁的中草药香味,不少患者正在进行针灸、拔火罐等治疗。

“我有颈椎病,看过不少西医,都没啥效果。自从一年前定期来这做理疗,舒服多了。”家住天台小区的杨妮说,这里离家近,看病方便,收费不贵,治疗效果也挺好。

同一时间,在渌口区中医院,不少市民也在寻找中医药调养。“治未病”成为不少人关注的重点,一些祛除阴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的中药材开始走俏。

目光再转向省直中医院。作为我市的三甲中医医院,3月19日,该院的中医传承创新诊疗中心正式开放。药膳讲解、名医讲座、经络检测……在这里,各类围绕中医药做文章的特色服务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体验。

事实上,我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布局并非只是点对点,而是以点带面,抱团发展。

早在2017年10月,株洲市就启动了中医医联体建设。该医联体由省直中医院牵头,五个县(市)的中医院携手“加盟”。

去年,醴陵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省直中医院被列为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中医医院,市中医伤科医院入选全国中医院中医药优势和科技影响力百强榜……

“我市以名科带动名院,做好龙头医院建设,筑起中医医疗高地;建起中医联盟,纵向统筹全市中医药资源,完善市、县、镇、村四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张纯良介绍,近年来,我市建优建强基层服务网络,打通了中医事业发展的“经络”,找到了中医药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截至目前,株洲有中医医院11家,编制床位3918张,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07个。随着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铺开,在株洲,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中医诊室,或治病求方,或养生保健……

国医节里“把脉”株洲中医药业

省直中医院青年医生王存吉、胡亚,向湖南省名中医王云启拜师 刘琼/摄

中医诊疗特色优势发扬光大

“这真是个奇迹,多亏了你们。”3年前,在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看着昏迷已久的父亲苏醒了过来,周女士直言不可思议。

当时,周嗲嗲已92岁高龄,因头部外伤、多发肋骨骨折等导致昏迷,在神经外科住院治疗了一个月。虽然各项指征有所好转,可他依然昏迷不醒。随后,老人被转入针灸康复科治疗。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老人最终醒了过来,还恢复了自主吞咽功能。

时间指向2020年年初,为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硬仗,株洲强化中西医协同,组建了市级中医药救治领导小组。这些省市名中医根据患者舌苔、临床分型及无症状感染者情况,确定了四个中药治疗剂型。最终,我市的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3.33%,就连全省年龄最大的90岁新冠肺炎患者也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出院。

“不论应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日常医疗服务,中医诊疗都发挥着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作用。”张纯良感叹道。

中医诊疗特色优势的发挥,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

3月19日,在省直中医院,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吸引了不少患者围观。

“师傅请喝茶!”随着古乐响起。两名青年医生王存吉、胡亚向湖南省名中医王云启敬茶,并递交“拜师帖”。

这样的画面在株洲并不鲜见。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了中医药“五名”工程,即加强中医药名方绝技保护传承,促进中医药名方绝技开发利用,开展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基层中医药师承教育等工作,全市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完善。目前,株洲拥有中药师(士)275人,市级名中医66人,上报国家数据库中医药专长绝技6项。

中医药文化氛围越发浓厚

“这里收藏了各类中药标本1000余种,其中包括全球濒危物种丹霞兰……”置身醴陵市中医药文化馆,市民仿佛徜徉在中医药知识海洋。

它是醴陵市首家以中医药文化展示为主题,集中医药教育、科研、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展馆。展厅面积约300平方米,采用视频、图片、文字、实物、互动体验的形式,分区展示阴阳五行、中医药发展历程、名医、中药炮制知识等。

“真是大开眼界,原来,醴陵的中医药历史这么悠久。”“打卡”此馆后,来访者大多如是称赞。

有精心设计的场馆,自然也少不了形式多样的节日。2020年8月11日,省直中医院启动首届中医药文化节。从“舌尖”到“指尖”,从中医药文化科普再到名老中医义诊……一系列的花样活动让百姓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医药的无穷魅力。

除了建中医药文化馆、设立中医药文化节,我市还匠心独运,举办了各类有“知”又有“味”的中医药科普大赛。

《养生分吉时》、《五禽戏》、《“姜”就生活》……2020年11月2日,在市中医伤科医院,湖南省首届中医药科普大赛株洲赛区的比赛热闹上演。来自全市公立中医院的7支代表队共选送了29个参赛作品,为观众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医药科普盛宴。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只有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才能让市民‘信中医、用中医’。”对于中医药科普大赛的意义,市中医伤科医院院长吴慧敏一语中的。

这只是我市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早在2017年,株洲便出台了《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0年)》,其中重点提出我市要建立起适应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具有较明显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体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创新文化载体、搭建传播平台、丰富文化内涵……“十三五”以来,我市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快马加鞭,市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高。

中医药市场潜力加速释放

3月20日,春分时节,细雨绵绵。在位于攸县网岭镇槚山社区的贾岭药博园内,62岁的龙江望着眼前的一片葱茏,面露喜色。

龙江是贾岭药博园内的创立者,也是地道的槚山社区人,熟知本地的中药植物。

“攸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2015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攸县采集植物标本558个,其中湖南省重点品种近100种。”龙江说,经过细致梳理,他发现槚岭社区范围内常见的中药植物就有60多种,由于没有人工干预,这些中药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

如何把这些大山里的“宝贝”挖掘出来?从单位退休后,龙江打起了家门口那些小山沟的“主意”。

2016年3月,他注册成立了贾岭中药种植基地。一年后,又成立了株洲贾岭药博园有限公司,把野生的中药植物进行集中培育、种植,发展中医药产业,并延伸至健康养生养老、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大中小学实践,进行全产业链开发。

成立药博园时,龙江就决定将它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为此,该药博园流转了1793亩土地,其中农田300余亩,荒山荒地近1500亩。

“我们采用‘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运营,通过土地流转、分贷统还、务工就业等三大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龙江介绍,他还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合同,免费提供种植技术、中药信息咨询服务,免费回收、销售产品。

除此之外,贾岭药博园还通过产校融合的方式,与湖南省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学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院企合作模式,为产业扶贫寻找新“药方”。

如今,该药博园种植的攸县道地药材如黄精、玉竹等早已供不应求,远销安徽。

“我们将延伸产业链,形成中药产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养生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对于未来,龙江踌躇满志。

“道地中药材是发展中医之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疾控中心主任龙术国介绍,近年来,株洲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全市有中药材基地6.3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药材企业共11家,2019年销售收入约44.4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炎陵县、茶陵县、攸县和醴陵市,食药同源的中药材种植产业一片欣欣向荣。

在发展“山地经济”的同时,株洲还通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中医药产业的融合发展。

例如,我市引导株洲千金药业,向上下游延伸,多元化发展,推进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日用品等绿色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去年,该企业的营业额达到50亿元,其中中成药产值约35亿元。

打造中医健康养生、中医健康旅游、中医特色康复、中医健康养老……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如今,株洲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大格局已构建,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中医药市场正加速崛起。

路在何方?

培养本土人才、塑造知名品牌

我们不得不承认,株洲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株洲也存在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中医特色品牌不多、科教研融合不够等瓶颈。

前路何在?“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结合株洲实际抓大放小。”对于株洲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路径,张纯良早已心中有数。

首要的便是大力培养本土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事业传承的核心是人,创新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关键也是人。”张纯良说,株洲可以依托省直中医院、市中医伤科医院和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阵地,坚持“订单式”办学,面向基层、中医药行业及康复保健机构培养医药、护理、康复技能型优秀人才,让学生不愁“出路”,让医院不愁“人才”。

打造一批知名中医药品牌也迫在眉睫。张纯良介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的名老中医杨升三基于祖传的治疗妇科疾病的名医验方,开发了妇科千片医院制剂。后来,该制剂在市妇幼保健院、省直中医院的临床应用取得显著疗效。

在此基础上,1979年,株洲千金药业(原株洲市中药厂)研制出妇科良药——妇科千金片。如今,该产品的年产值达7亿多元(含妇科千金胶囊)。

其实,目前,我市还有一批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药产品急需走出“深闺”。例如,省直中医院开发的熄风活络胶囊、三甲复肝片、仙瓜降糖胶囊,市中医伤科医院开发的伤科外敷散,株洲中医药风湿病医院开发的筋骨胶囊等。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中医药制剂再挖掘、再包装,将其打造成像妇科千金片一样的知名品牌,株洲的中医药产业必定潜力无限。”张纯良说。

国医节里“把脉”株洲中医药业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刘琼 通讯员/朱卫健 谭盼盼

编辑/黄盼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7352733309(吴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

国医节里“把脉”株洲中医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