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时间:2021-08-30 20:18:08

点击: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合理施用氮肥是提高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氮肥的合理施用要考虑作物种类、土壤条件、肥料品种和施用方法等。

一、作物种类

不同作物对氮的需要量各异,一般双子叶植物的需氮量大于单子叶植物,叶菜类作物的需氮量大于瓜果类和根菜类。同种作物,不同品种对氮的需要量也存在很大差异,高产品种大于低产品种,杂交水稻大于常规水稻。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氮的需要量也不一致,以水稻为例,在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吸收氮的百分率分别为0.5%,23.16%,51.40%,12.31%和12.63%。因此,在施用氮肥时要区别作物种类、品种和生育时期,这样才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二、土壤条件

土壤氮素的丰缺状况是施用氮肥的重要依据之一。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高,供氮能力强,从肥料中吸收的氮就减少;相反,来自于肥料中的氮增多。所以,土壤的供氮能力是施用氮肥的基础。

砂性土壤黏粒含量少,大多缺乏有机-无机胶体,保肥能力差。春季土壤升温快,供肥快而猛,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在施用氮肥,应“前轻后重、少量多次”,防止作物后期脱肥。相反,黏质土壤砂粒含量少,土壤富含有机-无机胶体,保肥能力强。春季土壤升温慢,供肥缓而持久,前劲不足,后劲有余。在施用氮肥,应“前重后轻”,防止作物贪青晚熟。壤质土砂黏比例适中,既有砂质土壤良好的通透性,又具黏质土壤的保肥性。在整个作物生长期中,供肥平稳,对于氮肥的施用要求不十分严格。

三、肥料品种

铵态氮肥在土壤中移动缓慢,不易淋失。用于稻田应施入还原层,防止表层施用,以免在表面被氧化成硝态氮,易造成淋溶损失或发生反硝化损失。用于旱地(尤为碱性土壤)时,氨容易发生挥发损失,应深施盖土。

硝态氮肥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在多雨地区和稻田中容易随水流失或转变成气态氮。因此,适宜用于少雨区的旱地作物。

酰铵态氮肥溶于水之后,以分子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之中,然后被土壤胶体逐渐通过氢键吸附。因此,稻田施用初期容易随水流失,故要注意施肥后的田间水分管理。另外,酰铵态氮水解后转变成碳酸铵,稳定性差,易分解成氨,造成氮素挥发损失,故也应深施盖土。

四、施用方法

1、 氮肥深施

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铵态氮肥和酰态氮肥都宜深施。深施氮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15%以上。另外,深施氮肥还具有前缓、中稳、后长的供肥特点,肥效持久,可以长达60d以上,防止作物后期脱肥早衰。深施氮肥的深度以达到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土层为宜,深施的主要方法有:基肥深施(在栽秧或播种前,先将氮肥均匀地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翻耕入土)、种肥深施(在播种前,开沟挖窝,然后将肥料施入沟窝内,与土壤充分拌匀)、追肥深施(在旱地追肥时,在作物根旁开沟或挖窝,将肥料施入沟内或窝内,盖土)3种。目前,国内生产一种氮肥深施器,可以方便地将固体和液体氮肥施入到要求的深度。

2、 施用量

掌握氮肥的正确用量是合理施用氮肥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氮肥的利用率随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的增产效益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在低氮时增产效益最大,然后逐渐咸小至零,最后变成负数。在农业生产中,要正确处理氮肥利用率和增产效益的关系。

确定氮肥的适宜用量需要经过多年和多点的田间试验,要考虑作物、品种、土壤、气候、肥料以及耕作栽培方式等多种因素。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养分平衡法。特别应予以说明的是土壤提供的氮素主要包括:①播种时土壤已经存在的无机氮,可以通过测定获得;②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有机质矿化产生的无机氮。

五、氮肥与有机肥、磷肥和钾肥配合施用

1、 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二者配合施用,一方面有益于作物高产、稳产和优质,另一方面还能够改良土壤,提高氮肥利用率。无机氮可以提高土壤有机氨的矿化率,有机肥可以提高无机氮的生物固定,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实际上是调整施入物质的碳氮比,使土壤氮的供应与保存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既满足作物营养之需要,又防止无机氮的损失。

2、 氮、磷、钾配合施用

植物吸收养分有固定的比例,否则植物就会养分失调,平衡营养需要平衡施肥。近20年来,我国氮肥用量增加迅速,磷肥增加缓慢,钾肥在施肥中的比例较少,显著地降低了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率。

就目前的情况看,北方土壤磷素不足,南方土壤磷、钾不够。氮磷、氮钾、氮磷钾配合有益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