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上海 蔬菜种植基地(沪郊蔬菜基地探访|疫情之下,都市“绿脉”如何守护生活的烟火和温度)

时间:2024-03-08 06:56:09

点击:

沪郊蔬菜基地探访|疫情之下,都市“绿脉”如何守护生活的烟火和温度

疫情,又一次拉近了蔬菜生产者和市民之间的距离。乡村与市区,在上海不得已为之的反复“隔离”和“封闭”中,融合得比以往更紧密。“在特殊时期的供给需求面前,民生稳定远大于市场利益”。一位近1个月没有回家的蔬菜合作社负责人说出了这样的心声。

这些天,当人们每天打开手机,买菜、抢菜、送菜的迫切需求一次次在告诉我们,这平凡烟火中再寻常不过的蔬菜,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角”。

3月初,就在上海疫情暴发没多久,菜品保供的话题紧跟着成为“热搜”。

其实,就一般市民消费者而言,相比蔬菜基地生产是否正常运转,人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以往常去的菜场是不是“空了”;常用的电商购物平台需不需要设个闹钟来抢。但仅仅不足一周时间,随着疫情形势进一步严峻复杂,在更真切感受到城市生活节奏变化的同时,上海郊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很快集体“闯入”了市民的视野。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官方公众号“上海三农”3月16日发布的一条《送菜上门为您安排上了》信息,来自沪郊农业生产区的蔬菜基地几乎悉数“亮相”,各大基地纷纷表示直送社区,点击率迅速突破“10万+”。

“原来,上海还有这么多蔬菜合作社。”常年工作、居住在浦东中心区域的冯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产地”离自己很近,直送服务就像一场及时雨。

以往,地产蔬菜如何生产、运输和销售,似乎在市民看不见的生活节奏中“隐形”运转着。的确,“产业”距离“生活”往往有些远。但战“疫”时期,一条由都市绿色蔬菜产业所支撑的城市“绿脉”,清晰显现于人们对“一日三餐”的渴望中。

沪郊蔬菜基地探访|疫情之下,都市“绿脉”如何守护生活的烟火和温度

沪郊蔬菜基地实实在在地扛起了民生保供的责任,且须臾不敢停歇。近日,记者通过电话连线、实地采访等探访了沪郊多家这样的基地。在特殊时期的供给需求面前,如何满足市民的“便利度”,摆在了蔬菜生产者思考的最先位置。

“绿脉”上的“枢纽”

3月23日晚上十点多,位于松江泖港镇的上海众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净菜加工基地灯火通明,地上齐整地摆满了蓝色塑料蔬菜筐,只留出了一条过道。工人们按品种配搭打包,因为实在来不及,大伙都做好了通宵的准备。

沪郊蔬菜基地探访|疫情之下,都市“绿脉”如何守护生活的烟火和温度

就在同一时间,距离不远的松江叶榭镇,上海家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基地也是类似的情景。附近村里的阿婆聚在一起,在做好严格防护的状态下作业,想的是怎么把上千只散养鸡鸭,处理得更干净一些,打包装箱工作也需要一个通宵。

疫情下的“非常时期”,这般忙碌非常的景象,出现在上海越来越多的蔬菜合作社里。记者常常只能在夜晚时段拨通采访电话,对于他们来说,这也许是一天中难得能稍微休息的“空档”。

在上海,举凡一家发展有规模的、相对成熟的蔬菜基地,都有其自成一体的稳定的供应链和运转系统。他们的消费终端,有的以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的系统配送为主,有的对接大型商超、线上平台,有的以净菜加工品类为主,与餐饮连锁店、酒店合作,也有直接送往批发市场等。

在上海,100亩规模化以上的蔬菜合作社大约有400余家。就生产而言,他们承担着保绿保供任务,从运输来看,他们是这个城市里蔬菜配送服务的重要纽带。而上海“菜篮子”工程要求非常严苛,大多合作社或企业向着绿色、高品质方向发展。若不是“疫情”,他们的生产与运营也许并不为更多人所知,但当下,他们的存在为上海市民带来了切实感受。疫情之下,一条保障这座城市蔬菜供给正常运转的绿色“动脉”变得鲜活而清晰。

每天从生产端源源不断输送至暂时封闭了的消费端,体现着从沪郊田头直送单位、社区及家庭的“上海速度”。无疑,这些合作社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枢纽”。对于这种不可或缺,连他们自己也在“刷新”感受。

合作社几乎是迅疾地调整了自己的业务方向和精力。“一周前,接到第一笔来自社区的1000份配送订单,要送往疫情比较严重的闵行区域。看着那些居民隔着大门拿到菜的神情,就觉得这件事我一定得做好。”上海众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辉说。他们的基地原以净菜加工为主,以每日20万元销售额送往品牌餐饮连锁店等。疫情下,净菜市场需求缩减,但他们很快开启了此前很少涉及的社区直送业务,并在松江区相关部门对接下,开通了对接东方购物电视销售的绿色通道。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上海松丰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峰接受采访时,已几日没怎么合眼,“我们长期合作配送的高校因为封闭式管理,菜量需求增加,有时,一天需要加送五六次;需求量其实是说不准的,有时候食堂自己也说不准,但只要有需要,我们一定要办到。”张峰说,从事蔬菜种植那么多年,从未像现在这样,有种不可名状的家国使命感。

市民对疫情防控时期的菜价格外敏感,而地产蔬菜基地在公开透明的菜价上呈现出了他们的立场。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永军说,他的确感受到了田头菜价的上涨趋势。他的蔬菜基地日常与线上、线下“商超”等零售平台合作顺畅,对市场价格波动有更多察觉。但即便田头菜价“涨了”,他的合作社仍然承诺,所保障的每天六七个品种的三四十吨蔬菜输出将控制在稳定价位,决不“水涨船高”。像“绿椰”这样的蔬菜合作社在上海是普遍的,从各合作社发布“社区直销”链接中,就能够直观看到合理的蔬菜价格。

一场“绿色大考”

疫情就像一场大考,突如其来时,没有人能充分准备好。但来了之后,考验的是整个城市的应变能力。当陆续有社区、学校不断按下“暂停键”,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400多万的超大型城市,正因此经受着更大考验。四季循环的蔬菜生产,就是第一次经历这样高强度的“大考”。

沪郊蔬菜基地探访|疫情之下,都市“绿脉”如何守护生活的烟火和温度

“疫情防控,万万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记者接触了多家合作社负责人,没有人会不把防控安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一旦出了问题,带来的影响将是广泛辐射性的。上海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是与上海市教委后勤保障部门合作时间最长的蔬菜供应方之一,配送量可保障约6成比例本市高校师生“吃菜”问题。

防疫压力之下,该合作社负责人刘尧军采购的防疫物资足足储备了整个仓库,每天,都提前预约好基地所有工人核酸检测,确保每日一测,为了基地抢工抢时,得省去检测排队时间;而往返“疫区”的物流运输人员必须穿着“大白”,作全身消杀。像刘尧军的合作社这样,他们需要每天“逆风而行”至相对危险处的流通点位,负责人和员工意识里时刻紧绷着一根弦;不少合作社员工也像广大医务人员、志愿者一样,带着行李吃住在基地。

沪郊蔬菜基地探访|疫情之下,都市“绿脉”如何守护生活的烟火和温度

蔬菜合作社经营者用多年来对市场的敏感嗅觉判断变化。“刚开始几天,直配社区的当日订单有20%退货率。”上海家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春辉说。自2020年初疫情暴发以来,张春辉就建立起了稳定的社区客户群,两年多来,这些市民养成了从农场直购菜品的消费习惯,但作为一向注重消费体验的管理人,20%退货率着实引起农场重视。“因为封控,专派快递员的投递难度增加,没法进入社区,送到了谁来拿?”如何实现精准投递,是基地确保要解决的问题。

物流运输的通畅性变得非常重要。疫情每天都有新变化,处于“神经末梢”的单位、高校或社区,随时可能接到最新“封闭”政策,自身承担着物流配送功能的合作社,甚至做好了“进去”却出不来的准备,有时,会在某个卡口排起几个小时的长队。还有,不少沪外蔬菜生产区域是一些合作社的长期合作方,也有的合作社需要从省外运输生产资料入沪。省市之间流动的防疫标准收紧,也让合作社亟需思考怎样寻求更加安全的“绿色通行”办法。

疫情防控之下,各蔬菜合作社订单量激增已是普遍现象。上海享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订单量从以往的每天15吨升至30吨。数量翻倍带来的难度有多大?该合作社负责人倪林娟说,由于基地产量有限,难以承诺连续、稳定地“消化”掉所有新增订单,但好在崇明近些年推行的“订单农业”模式显现出了优势;该合作社与周边的24个合作社的1086户农户保持了长期合作。“特殊时期,是大家共同接下了这笔‘大单’。”倪林娟说。

订单激增也为基地的人力资源带来了更多挑战。尤其是包装环节,以往大宗供应并不需要频繁进行独立包装,但面向社区家庭时,包装的工作量也倍数增加。几乎可以在所有蔬菜合作社看到,除了日常员工外,财务、客服、后勤,以及越来越多志愿者都来“帮忙”。

不可松懈的“绿色防线”

当越来越多市民因为紧急下达的防控指令被要求尽量待在家里,此时,需要的是保障这条“绿脉”正常运转的调度者更加沉着稳健、有序从容。防控措施的安排并不是“临时抱佛脚”,它必须井然有序,确保万无一失,为这座城筑起不可松懈的“绿色防线”。某种意义上,这考验的是日常状态下都市现代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管理的“绣花针”功夫,究竟能否在城市应对重大紧急突发事件的状态下,稳得住、扛得住。

对此,上海“菜篮子”管理体系反应迅速、部署周密。“‘应急’保供思维,是市农业农村委必须时刻保持的工作思维,尤其特殊情况下,面向市民发挥蔬菜的稳价保供作用,加快抢收速度,扩大补种幅度,提高配送能力是上海‘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定位和任务。”市农业农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叶军平的回答坚定而自信。

疫情发生的第一周,市农业农村委蔬菜办就部署在全市范围生产基地抢种了1.5万亩速生绿叶菜,接着,迅速启动了市区两级产销日报制度,对蔬菜生产单位给予全覆盖式实况监测,确保每天有3000吨以上绿叶菜供应市场;并及时发布了“要求稳定蔬菜田头交易价格”的通知;提升各蔬菜基地、合作社的运输流通性,也被摆上重要议程。

沪郊蔬菜基地探访|疫情之下,都市“绿脉”如何守护生活的烟火和温度

在市农业农村委与市商委等相关部门沟通之下,一天内,迅速为全市27家重点蔬菜保供企业和合作社开具了防疫保供的“绿色通行证”;此后,市农业农村委相关处室和单位又加速协调,为农资相关企业打开绿色通道;越来越多“绿灯”为绿色“动脉”的运转加持。

承担蔬菜生产功能的9个涉农区都是“主战场”,但疫情严重程度不一,很多符合具体实际的做法,值得关注。像闵行,是疫情暴发比较严重的区域,闵行区的浦江镇是农业大镇,蔬菜从业人员被封闭在村或社区的情况多;闵行区农业农村委的做法是通过出台政策,让合作社形成定点人员、定点车辆的保供清单,并将这个做法在全区推广,此后,闵行农产品配送基本畅通。

一些疫情严重区域优先采用了“点对点”的供给方式。宝山区农业农村委统筹协调,搭建起从基地到封控小区的直送模式,宝山罗店镇开展了“全域安心包”配送;奉贤区农业农村委在紧急情况下成立了“菜篮子”客服志愿者小分队,专门对接有需求但“不知方向”的社区等;像浦东的“浦农优鲜”,嘉定的“我嘉生鲜”、金山的“金山味道·防疫专送”、宝山的“应急农产品蔬果包”等包含了区域品牌的购菜微信小程序着实在发挥作用。

采访快要结束时,沪郊各蔬菜基地已将生产安排准备到了5月上旬。松江区农业农村委为了鼓励基地在疫情时期的生产积极性,针对相应上市蔬菜出台了120元/亩次的区级补贴;青浦区农业农村委针对符合条件蔬菜面积纳入绿叶菜成本价格指数保险。

文字:贾佳 贺梦娇

供图:杜洋域 郑海兰 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