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藏柴胡种植技术(【网络媒体走转改】心若向前 何惧远方 甘肃农民李守奎的脱贫路)

时间:2024-03-09 03:54:41

点击:

【网络媒体走转改】心若向前 何惧远方 甘肃农民李守奎的脱贫路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精干利落,说起话来,满脸都是笑容,2月27日,在定西市首阳镇三十里铺村,记者见到了正在家中院子里整理藏柴胡的农民李守奎,第一次见面,记者就被这个让三十里铺村村干部们交口称赞的传奇式人物吸引了去,三年的时间,他完成了一个精准帮扶户向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变。

“ 党来给你想办法”

每一份成功背后必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李守奎也不例外。

李守奎肯吃苦、人缘好,每年,他都是村里最早外出务工的人,农忙时节,他也是那个在地里呆的最久的人,但育有三子的他,打工务农的收入仍不足以负担三个孩子的学费,房子虽然破旧,生活虽过得拮据,但看到孩子们的成绩单,李守奎打心眼里高兴,“花再多的钱,只要是教育,都值”。2014年,勤劳朴实的定西农民李守奎,遇到了人生里的坎,三个争气的儿子纷纷考上了大学,每年靠打工种地得来的一万多元微博的收入远不足以负担三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在接到孩子们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李守奎一咬牙、一跺脚,“上!苦死也要让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

【网络媒体走转改】心若向前 何惧远方 甘肃农民李守奎的脱贫路

谈起那段日子,李守奎眼底泛起一丝泪花,“二儿子考上西藏大学,我买了两张去拉萨的票,想送孩子去学校,送到了兰州,儿子说,‘爸爸,你回去吧,你的票我给你退了,咱家困难,我自己去学校就行了’......那一刻,在人潮涌动的兰州火车站,我和儿子的眼泪都控制不住的流。”

【网络媒体走转改】心若向前 何惧远方 甘肃农民李守奎的脱贫路

到了学校,儿子吃了一碗牛肉面,花了12块钱,他打电话对李守奎说,“爸爸,定西一碗面6块钱,这里的消费太高了,咱家困难,消费不起,我想回来,复读一年,考个消费低的城市”’,那一刻,李守奎心如刀割。电话挂断,他马不停蹄的跑去找村支书梁想成,听说村里考出去的高材生要退学,梁想成斩钉截铁的说,“不行!大城市的消费肯定高!孩子不能回来!你就苦功!党来给你想办法解决!”

不出三个月,陇西县民政部门给孩子申请了2000元的救助款,那段时间,村支书梁想成成了李守奎家中的常客,话家常、聊孩子、谈种植,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2015年,三十里铺村将李守奎定为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李守奎申请得到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心里盘算的种植计划有了资金的支持,那一年,“党来给你想办法”这句话如一道暖阳照进了李守奎的生活。

与藏柴胡的三段缘

2013年,一刻也闲不住的李守奎遇到了难得的机遇,当时在敦煌打工的他,经过临洮老乡的介绍,得知了藏柴胡的秘密。这味药材不仅药效好,亩产更是李守奎当时种的银柴胡的2倍,价格也是喜人。说干就干的李守奎二话不说,立即从临洮引进了一亩的藏柴胡,成了首阳镇第一批尝试藏柴胡种植的人。由于藏柴胡种植只能靠种子育种,初次的尝试并不尽人意,李守奎的藏柴胡种植以失败告终。

农民出身的李守奎除了憨厚,还有一颗坚韧的心,他深谙善始善终的道理,“既然引进这个品种,就一定要种活”,李守奎不断的学习,不停的请教农机人员,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李守奎试点的一亩藏柴胡终于种植成功,“银柴胡亩产100公斤,藏柴胡亩产可达200公斤。藏柴胡一年生每公斤15元,两年生可达22元左右”,那年,李守奎比往年多赚了6000元。尝到甜头的李守奎一边忙着学技术,一遍开始扩大种植面积,到了2017年,他的藏柴胡已扩种至三亩,最高每亩收入达到了1.5万元。

【网络媒体走转改】心若向前 何惧远方 甘肃农民李守奎的脱贫路

藏柴胡在李守奎的眼里,不仅是致富的“金条条”,更成了他不断努力,成为技术指导员的“引路者”。谈到李守奎农民向技术指导员的转变,还是缘起藏柴胡。李守奎敢想敢干,种植藏柴胡不用人力而是靠微型播种机种植。一次播种时节,来首阳采购药材的庆阳商人看到了地头正在用机器播种的李守奎,听说李守奎种的是藏柴胡,庆阳老板当即要了他的种子,一年后,决定试种藏柴胡的庆阳老板想到了首阳田间用机器播种的李守奎,当即电话邀请他去庆阳一家合作社做藏柴胡种植的技术指导,勤劳、好学的李守奎通过自己的努力,摇身一变成为了庆阳一家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员,一个月6000元的工资让李守奎的心里美滋滋的。

李守奎与藏柴胡的缘分还不止于此,藏柴胡让他将生意做到了省外。因为诚信和产品的高品质,在首阳镇药材市场上,李守奎遇到了吉林前来首阳采购黄芪和党参苗的商人,看到市场上优质的藏柴胡种和党参苗,吉林商人认定了李守奎这个老实人,不仅高价购买了他的种子,还每年给出了3万元的薪酬聘请他去吉林做育苗技术员。

2017年,憨厚、勤劳、诚实、敢拼的李守奎等来了他的春天,那一年,他的儿子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桥梁工程师,不仅不用给儿子支付学费,儿子还将工资卡给了父亲。那一年,李守奎用技术和汗水赚了9万元。与藏柴胡的缘分让他从昔日的贫困户真正成了一名致富能手,脱贫了的李守奎心里亮堂堂。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没有脱贫的村民成了脱贫了的李守奎最记挂的人,“在我最无助、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拉了我一把,我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我也想去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如今,李守奎仍不时的去给同村的人讲药材种植的心得,听说有好的赚钱机会,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村里的人。

谈到未来的打算,李守奎的眼中闪了闪,未来一词对于这个敢闯敢拼的定西农民来说其实并不遥远,他早已蠢蠢欲动,期待以后的日子。“我想用赚到的钱在支持儿子创业的同时,用闲置的地增种牡丹,赏心悦目还赚钱,同时,我还想再贷一笔有息款,和学了旅游管理的小儿子取取经,开一家小旅馆......”

站在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李守奎一边整理藏柴胡一边笑呵呵的谈着自己的打算,言辞里尽是满意和期待。深深浅浅一路走来,李守奎这个甘肃庄稼汉在脱贫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有一个属于甘肃农民自己的故事,走的不易,却无比踏实。在这条走出贫困通往富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干部和受益脱贫者愿意携手这些贫困的村民与他们相伴而行,一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