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种植金耳技术(冀北地区冷棚栽培金耳关键技术)

时间:2024-01-12 15:34:52

点击:

冀北地区冷棚栽培金耳关键技术

基金项目: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202103B023);承德市农林科学院自主科研项目 (202001A006)。

金耳 (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因其子实体为金黄色耳瓣状而得名,又因其酷似大脑,又名脑耳、脑形银耳等 ,隶属于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担子菌纲 (Basidiomy-cetes ) 银耳目 (Tremellales ) 银耳科 (Tremella) 银耳属 (Tremella)。金耳是珍贵的食 (药) 用菌,金耳味道清香、营养价值丰富,市场需求量较大,经济价值较高,但野生金耳年产量较少,因此人工栽培十分必要。商品金耳为金耳和毛韧革菌 (Stereumhirsutum) 的复合体,由 2 种菌共生而成,单一金耳菌菌丝体对基质中粗纤维等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很弱,自身几乎完全没有独立生长发育的能力,因此必须借助有亲和性的伴生菌毛韧革菌 (俗称耳友菌) 菌丝体的帮助,使其正常生长发育,顺利地完成生活史 。耳友菌菌丝生长初期长速很快,疏松,呈棉毛状,白色,很快转为黄色或橙黄色。金耳菌丝生长初期细而短,透明无色,平伏于培养基表面,极少有坚立的气生菌丝。当与耳友菌生长在一起时,可以长成短而密的气生菌丝,有效吸收营养物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研究金耳人工栽培 ,但由于金耳菌种制作要求较高,在实际产生过程中,菌种品质参差不齐,加之金耳成功栽培必须有金耳菌和耳友菌的复合体共存及种质等条件因素导致栽培后无法正常出菇的现象时常发生,子实体产量不稳定,金耳工厂化栽培发展薄弱。

将 2010 年自云南引进的金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配方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等几个方面对金耳菌丝生长进行探究及出菇试验,总结冀北地区冷棚栽培金耳关键技术,以期为广大菇农开展金耳生产提供借鉴与帮助。

冀北地区冷棚栽培金耳关键技术


1 冀北地区冷棚栽培金耳要点

1.1 品种选择

金耳 1 号由平泉市希才应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金耳 2 号为分离材料。根据前期栽培试验表明 ,金耳 1 号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出菇时间以及原种 4℃保存 2 个月后的形态颜色等性状上均优于金耳 2 号,因此选择金耳 1 号菌种进行后续栽培试验。

金耳原种的制备是金耳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原种的品质直接影响栽培出菇率和子实体商品性状。金耳作为食用菌珍稀品种,为保证其出菇率及商品性状,需要选择稳定性高、长势好、品质优的金耳品种的菌种,才能为其人工栽培提供基础保障。

1.2 栽培季节

金耳属于中低温型品种,根据菌丝温度试验设置 5 个梯度 (10℃、15℃、20℃、25℃、30℃),将金耳子实体接种在 PDA 培养基上,置于 5 个梯度的培养箱进行划线培养,3 次重复测定其生长速度,其统计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温度对金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冀北地区冷棚栽培金耳关键技术

注: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差;+++菌丝浓度密,+菌丝浓度稀疏;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05 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 1 可知,菌丝在 20℃、25℃时,较其他温度菌丝粗壮、生长速度相当、长满培养基速度最快。冀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根据气候因素合理确定制袋和出耳时间对金耳的栽培非常重要。考虑到冀北气候因素及菌丝的温度试验,应在 1 月~4 月进行制袋,5 月接种,6 月~7 月收获。

1.3 栽培料制备要点

1.3.1 栽培配方

金耳 1 号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 ,不同碳源对金耳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大,添加碳源的培养基相较于未添加碳源及添加氮源的培养基,在菌丝生长速率及菌丝强壮程度上有明显区别,部分氮源培养基菌丝基本不生长。不同碳源对金耳菌丝生长的影响见表 2。

表 2 不同碳源对金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冀北地区冷棚栽培金耳关键技术

注: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差;+++菌丝浓度密,+菌丝浓度稀疏;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05 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 2 结果表明,添加蔗糖、乳糖时,菌丝长势及生长速率最好,葡萄糖、果糖等单糖效果次之,可溶性淀粉等复合糖最次。因此,根据其生物学特性试验以及生产实际应用,在栽培配方中,在常规金耳出耳配方 (细木屑 99%、石灰 0.5%、石膏0.5%) 中适量的增加碳源,调整配方为杂木屑 50%、棉籽壳 30%、麦麸 17%、石膏 1.4%、磷酸二氢钾0.2%、白糖 1%有助于菌丝快速生长 。但试验添加的氮源均为无机氮源,菌丝在有机氮源里的生长情况还有待考证,原料的品质也要得到保障,较差且发霉的栽培料严禁使用。

1.3.2 拌料装袋

制作袋料时应把原料按比例拌匀后再加水,含量在 65%内即可。不同 pH 对金耳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 3。

表 3 不同 pH 对金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冀北地区冷棚栽培金耳关键技术

注:数据为 3 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误差;+++菌丝浓度密,+菌丝浓度稀疏;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05 水平均有差异显著性

由表 3 可知,当培养料 pH 为 6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 pH 为 5 时的生长速度相差不大,当培养料的 pH 为 5~6 时,金耳的生长速度最快,而在 pH为 8 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因此,需注意在装袋时随拌随装,松紧一致,当天装袋当天灭菌,减少杂菌侵害。

1.3.3 灭菌及接种

将装好的袋料 进行灭菌,灭菌锅在 100℃保持6 h~8 h,高温杀菌。

由于金耳为金耳菌和耳友菌的复合体,出菇试验时 ,分别采用 3 种方法。A 组:组织块接种法,用接种针钩出黄豆大小的金耳子实体,接入试管内;B 组:组织块+菌丝体接种法,用接种针取部分组织块和部分菌丝体一并接入试管;C 组:菌丝体接种法,用接种针从母种瓶壁上刮取菌丝体接入试管内。试验结果表明,A 组菌丝生长最快,但后期出菇结果不理想,大部分不能形成金耳子实体,虽少部分可以出菇,但子实体畸形严重;B 组菌丝虽然前期菌丝萌发生长势较缓慢,但萌发生长至 7 d 后生长速度加快,与 C 组基本同时成熟,且 B 组菌丝形成的金耳子实体性状良好,无畸形菇;C 组菌丝的生长速度一直相对于 A 组、B 组慢,且成熟期较长,仅有部分可以出菇,其他由于生长期过长未能出菇。试验表明,由于金耳为金耳菌和耳友菌的复合体 ,A 组菌丝经镜检显示,绝大部分为耳友菌菌丝,少部分为金耳菌丝,耳友菌生长速度快,造成前期菌丝生长速度快发育好的假象,耳友菌抑制了金耳菌丝生长,因此不能形成正常子实体。C 组菌丝经镜检发现绝大部分为金耳菌丝,极少有耳友菌菌丝,金耳菌丝生长速度慢,并且缺少耳友菌菌丝帮助,吃料艰难,整个生长期加长,出菇效果差。B组显示绝大部分为金耳菌丝,部分耳友菌菌丝,前期金耳菌丝生长速度慢,经过一段时间培养,金耳菌丝由于先天优势且耳友菌菌丝生长加快,可更好地形成菌丝复合体,从而促进子实体生长。因此在接种时应选择原种金耳子实体组织和下方少许培养基,同时接种到栽培袋中。

1.4 出耳管理

金耳接种后 25 d~30 d 菌丝长满栽培袋,温度保持在 20℃~25℃,约 60 d 开始出耳 。金耳属于好氧型真菌,应及时解开袋口,让新鲜空气充分进入。并在菌袋上覆盖整张报纸,纸上喷水保湿并遮光,每次向报纸上喷水时,需掀动几次,让空气进入袋内,并及时排空袋内积水,防止污染。直至长出幼耳时除去报纸,此时喷水切勿直接喷洒在幼耳上。每天保持菌袋约 2 h 的散射光照,有利于金耳转色成熟。

1.5 采收

当金耳耳瓣充分展开,形似脑状,呈金黄色,具有弹性,表面开始产生霜状担孢子时采收 [6] 。注意采收前 1 天要停止浇水,及时采收,逾期采收耳瓣变薄,影响产量及品质。分批采收结束后,按出耳期管理方式继续管理。

1.6 栽培结果

(25±1)℃、空气相对湿度 65%,无光照条件下,在接种第 2 天菌丝开始萌发,3 d~5 d 开始吃料,经过约 30 d 的培养,菌丝长满菌袋。在菌包上采用环形开口后覆盖报纸,将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温度调至 (23±1)℃, 约 40 d 后在开口处形成原基,给予散射光刺激进行催蕾,约 30 d 原基分化形成成熟子实体。在上述栽培条件下,金耳在冀北地区顺利栽培成功。

2 讨论与结论

冀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为金耳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条件,金耳在冀北地区人工栽培成功,为金耳在冀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为今后食用菌栽培品种增加了选择,为农户脱贫增收指明了方向。因此冀北地区金耳栽培条件初探很有必要,需要注意在接种时要取有效部分接种 (选取部分组织块和部分菌丝体一并接入试管),否则很容易被耳友菌丝生长覆盖,无法形成金耳子实体。